- 《送靈澈上人》劉長卿唐詩鑒賞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送靈澈上人》劉長卿的唐詩鑒賞
《送靈澈上人》是唐代詩人劉長卿的詩作。此詩共四句,前兩句寫靈澈上人欲回竹林寺的情景,后兩句寫詩人目送靈澈上人辭別歸去的情景,抒發(fā)了詩人對友人離別的傷感與依依不舍之情,下面是《送靈澈上人》劉長卿的唐詩鑒賞,供參考!
送靈澈上人
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
杳杳鐘聲晚。
荷笠?guī)﹃枺?/p>
青山獨歸遠。
劉長卿詩鑒賞
靈澈上人是中唐時期一位著名詩僧,俗姓湯,字源澄,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出家的本寺就在會稽云門山云門寺。竹林寺在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是靈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這首小詩記敘詩人在傍晚送靈澈返竹林寺時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構思精致,語言精煉,素樸秀美,是中唐山水詩的名篇。
前二句寫蒼蒼山林中的靈澈的宿處,遠處傳來寺院的鐘聲,點明時已黃昏。后二句即寫靈澈辭別歸去斗情景。靈澈戴著半笠,沐浴著夕陽余暉,獨自向青山走去,越走越遠!扒嗌健闭諔拙洹吧n蒼竹林寺”,表示寺在山林。“獨歸遠”描寫詩人佇立目送,依依不舍。全詩表達了詩人對靈澈的深摯的情誼,也表現(xiàn)出靈澈歸山的清寂的風度。送別多半黯然情傷,這首送別詩卻有一種閑淡的意境。
劉長卿和靈澈相遇又離別于潤州,大約在唐代宗大歷四、五年間(769—770)。劉長卿上元二年(761)從貶謫南巴(今廣東茂名南)歸來,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悶。靈澈此時詩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潤州逗留后,將返回浙江。
精美如畫,是這首詩的明顯特點。這幅畫不僅以畫面上的山水、人物動人,同時詩中所體現(xiàn)出的詩人的形象也令人回味不盡。那寺院傳來的聲聲暮鐘,觸動詩人的思緒;這青山獨歸的靈澈背影,觸動詩人的歸意。耳聞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隱藏在畫外的詩人形象。他深情,但不為離別感傷,而由于同懷淡泊;他沉思,也不為僧儒殊途,而由于趨歸意同?梢娺@首送別詩的主旨在于寄托著、也表露出詩人不遇而閑適、失意而淡泊的情懷,因而構成一種閑淡的意境。
核心詩句逐句解析
。ㄒ唬┦拙洌骸吧n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字面含義
青蒼茂密的竹林掩映著竹林寺,傍晚時分,悠遠的鐘聲從寺院中傳來,縹緲而寧靜。
意象與意境營造
“蒼蒼”:形容竹林的蒼翠、茂密,既寫出自然景物的生機,又營造出清幽、靜謐的氛圍(“蒼” 色常與 “幽”“靜” 關聯(lián),如 “蒼山”“蒼松”);
“竹林寺”:點明送別地點的環(huán)境(寺院位于竹林間),寺院與竹林的組合,自帶禪意與隱逸色彩,暗示靈澈上人的修行環(huán)境;
“杳杳”:形容鐘聲的悠遠、縹緲,“杳” 有 “深遠、模糊” 之意,既寫出鐘聲傳播的距離感,又強化了傍晚的寧靜(聲音越悠遠,環(huán)境越顯安靜);
“鐘聲晚”:“晚” 點明時間(傍晚),“鐘聲” 是寺院的標志性聲音,既呼應靈澈上人的僧人身份,又以 “聲” 襯 “靜”(用鐘聲打破寂靜,反而更顯環(huán)境清幽,即 “以動襯靜”)。
作用:開篇以寫景入手,未提 “送別” 卻暗含送別場景,通過 “竹林”“寺院”“鐘聲” 構建出 “清幽、寧靜、略帶蒼! 的意境,為下文寫送別做鋪墊。
。ǘ┐尉洌骸昂审?guī)标,青山獨歸遠!
字面含義
。`澈上人)頭戴斗笠,身披夕陽的余暉,獨自向遠處的青山走去,踏上歸程。
意象與情感表達
“荷笠”:“荷” 即 “背負、頭戴”,“笠” 是僧人常用的雨具(或遮陽工具),此處代指靈澈上人的僧人裝束,簡潔勾勒出人物的形象(樸素、清瘦),符合僧人 “淡泊無求” 的特質;
“帶斜陽”:“帶” 字極妙,不是 “沐浴斜陽”,而是 “身帶斜陽”—— 仿佛夕陽的余暉隨行人移動,既寫出傍晚光線的柔和,又賦予畫面動態(tài)感,讓人物形象更鮮活;同時 “斜陽” 常與 “暮歸”“惜別” 關聯(lián),暗含 “天色已晚,友人將歸” 的惜別之意;
“青山”:既指實際的山巒(靈澈上人歸山的方向),又象征 “隱逸之地”(古代文人常以 “青山” 代指隱居之所,如 “青山橫北郭”“歸隱青山”),呼應靈澈上人的僧人身份與歸隱之志;
“獨歸遠”:“獨” 字直接點出 “送別” 的核心情感 —— 友人獨自離去,暗含詩人的 “不舍” 與 “悵然”;“遠” 字寫出行人逐漸遠去的動態(tài),既符合視覺邏輯(行人越走越遠),又強化了 “離別” 的距離感(物理距離與心理距離),讓惜別之情更顯綿長。
作用:從 “寫景” 轉向 “寫人”,聚焦靈澈上人的歸程背影,以 “荷笠”“斜陽”“青山” 等意象勾勒出一幅 “僧人暮歸圖”,將送別之情融入畫面,含蓄而深沉。
思想情感與主題
核心情感:含蓄的惜別之情全詩未用 “離別”“不舍” 等直白詞匯,卻通過 “鐘聲晚”(天色已晚,離別在即)、“獨歸遠”(友人獨自遠去)等細節(jié),傳遞出詩人對靈澈上人的不舍與牽掛。這種 “不言離別而離別意自現(xiàn)” 的表達,正是五言絕句 “含蓄蘊藉” 特點的體現(xiàn)。
深層主題:對隱逸生活的向往與自我心境的投射靈澈上人 “歸青山” 的選擇,是僧人 “超然物外、淡泊歸隱” 的體現(xiàn);而劉長卿一生仕途不順,曾因 “剛而犯上” 被貶,內心常有對官場的厭倦與對寧靜生活的渴望。詩中對靈澈上人歸山場景的描繪,既是對友人的祝福,也暗含詩人對 “竹林寺 - 青山” 所代表的隱逸生活的向往 —— 借友人的 “歸”,寄托自己對 “擺脫紛擾、獲得寧靜” 的期盼。
禪意的滲透因送別對象是詩僧,詩中暗含淡淡的禪意:“蒼蒼竹林”“杳杳鐘聲” 營造的清幽環(huán)境,如禪境般寧靜;靈澈上人 “獨歸青山” 的背影,體現(xiàn)出僧人 “獨行無礙、心向自然” 的禪心。這種禪意讓詩歌的情感不止于 “惜別”,更添一層 “超脫、淡然” 的韻味 —— 離別雖有不舍,但友人歸向寧靜的禪境,亦是一種圓滿。
藝術特色
以景襯情,情景交融全詩無一句直接抒情,卻將 “惜別” 與 “向往” 之情融入景物與人物描寫中:“蒼蒼竹林”“杳杳鐘聲” 的清幽,烘托出離別時的寧靜氛圍;“斜陽”“青山” 的蒼茫,呼應詩人內心的悵然與對隱逸的向往。景與情高度融合,達到 “一切景語皆情語” 的效果。
以動襯靜,意境清幽首句用 “杳杳鐘聲”(動態(tài)的聲音)襯托 “蒼蒼竹林寺” 的寧靜 —— 傍晚的寺院本是寂靜的,鐘聲的傳入不僅未打破寂靜,反而因聲音的悠遠,讓環(huán)境更顯清幽(即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的藝術效果)。這種 “以動襯靜” 的手法,讓詩歌的意境更顯深邃。
畫面感強,留白充足詩歌如一幅水墨山水畫:前句是 “遠景”(竹林寺、鐘聲),后句是 “近景”(荷笠行人、青山),遠近結合,構圖清晰;“蒼蒼”(綠)、“斜陽”(橙紅)、“青山”(青)的色彩搭配,讓畫面鮮活而淡雅。同時,詩歌未寫 “詩人的反應”(如是否揮手、是否目送),也未寫 “友人的回應”,僅定格 “友人獨歸遠” 的背影,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間,讓讀者自行體會離別后的悵然。
語言凝練,質樸自然全詩用詞極簡,無華麗辭藻(如 “蒼蒼”“杳杳”“獨”“遠” 均為常用字),卻精準傳達出意境與情感。如 “帶” 字(荷笠?guī)标枺瑑H一字便將 “斜陽” 與 “行人” 關聯(lián),賦予畫面動態(tài)與溫度,體現(xiàn)出劉長卿 “五言長城” 的語言功力 —— 以質樸之語寫深遠之意。
文化背景與后世影響
文化背景:唐代的僧人與送別詩唐代佛教興盛,文人與僧人交往頻繁(如王維與裴迪、李白與寒山),“送別詩僧” 成為常見題材。這類詩歌往往兼具 “送別” 的溫情與 “禪意” 的超脫,不同于一般送別詩的悲戚,多了一份寧靜與淡然!端挽`澈上人》正是這一題材的典型代表,體現(xiàn)了唐代文人與僧人的精神共鳴 —— 對自然的熱愛、對寧靜的追求。
后世影響
意境典范:該詩以簡潔的語言營造出 “清幽、淡遠” 的意境,成為后世山水田園詩與送別詩的借鑒對象,如宋代詩人的 “野水孤舟”“寒山獨往” 等意象,都能看到其影響;
入選經(jīng)典:因其意境優(yōu)美、情感含蓄,該詩被收錄于《唐詩三百首》等經(jīng)典選本,成為流傳千古的名篇,是后世學習五言絕句的重要范例;
文化符號:詩中的 “竹林”“鐘聲”“青山”“荷笠” 等意象,逐漸成為 “隱逸”“禪意” 的文化符號,被后世文人反復化用(如 “竹影掃階塵不動,月輪穿沼水無痕” 的禪意,與 “杳杳鐘聲晚” 的寧靜一脈相承)。
【《送靈澈上人》劉長卿的唐詩鑒賞】相關文章:
《送靈澈上人》劉長卿唐詩鑒賞08-05
劉長卿經(jīng)典唐詩《送靈澈上人》11-08
《送靈澈上人》唐詩鑒賞11-28
《送靈澈上人》劉長卿11-26
劉長卿《送靈澈上人》05-18
《送靈澈上人》 劉長卿11-04
送靈澈上人 劉長卿08-18
劉長卿 送靈澈上人12-02
劉長卿:送靈澈上人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