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在线视频,自拍偷拍欧美视频,国产无限免费av在线播放,日韩黄色一级,97在线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人人爱,久久综合久久美利坚合众国

《齊桓晉文之事》文言文賞識

時間:2025-03-07 14:25:14 賽賽 文言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齊桓晉文之事》文言文賞識

  上學期間,大家一定都接觸過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漢語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五四”運動以前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你知道的經(jīng)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齊桓晉文之事》文言文賞識,歡迎閱讀與收藏。

《齊桓晉文之事》文言文賞識

  《齊桓晉文之事》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蛔R有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shù)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王說,曰:

  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ぉし蜃又^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復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瘎t王許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钦\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遣粸橐,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耘e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gòu)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輕暖不足于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聲音不足聽于耳與?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曰:否,吾不為是也。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王曰:若是其甚與?

  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

  曰:可得聞與?

  曰:鄒人與楚人戰(zhàn),則王以為孰勝?

  曰:楚人勝。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nèi)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今王發(fā)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于?

  王曰:吾惛,不能進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曰: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qū)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chǎn),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譯文

  齊宣王問(孟子)說: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我)可以聽聽嗎?

  孟子回答說:孔子的弟子之中沒有講述齊桓公、晉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失傳了。我沒有聽說過這事。(如果)不能不說,那么還是說說行王道的事吧!

  (齊宣王)說:要有什么樣的德行,才可以稱王于天下呢?

 。献樱┱f:使人民安定才能稱王,沒有人可以抵御他。

 。R宣王)說:像我這樣的人,能夠安撫百姓嗎?

 。献樱┱f:可以。

 。R宣王)說:從哪知道我可以呢?

 。献樱┱f:我聽胡龁說(我從胡龁那聽說):‘您坐在大殿上,有個人牽牛從殿下走過。您看見這個人,問道:牛(牽)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說:準備用它來祭鐘。您說: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懼戰(zhàn)栗的樣子,這樣沒有罪過卻走向死地。(那人問)道:既然這樣那么,廢棄祭鐘的儀式嗎?你說:怎么可以廢除呢?用羊來換它吧!恢烙袥]有這件事?

 。R宣王)說:有這事。

 。献樱┱f:這樣的心就足以稱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認為大王吝嗇。我誠然知道您是于心不忍。

 。R宣王)說:是的。的確有這樣(對我誤解)的百姓。齊國雖然土地狹小,我怎么至于吝嗇一頭牛?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懼戰(zhàn)栗的樣子,這樣無罪卻走向死地,因此用羊去換它。

 。献樱┱f:您不要對百姓認為您是吝嗇的感到奇怪。以小換大,他們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無罪卻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齊宣王笑著說:這究竟是一種什么想法呢?(我也說不清楚),我(的確)不是吝嗇錢財而以羊換掉牛的,(這么看來)老百姓說我吝嗇是理所應當?shù)牧恕?/p>

 。献樱┱f:沒有關系,這是體現(xiàn)了仁愛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沒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對于飛禽走獸:看見它活著,便不忍心看它死;聽到它(哀鳴)的聲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廚房。

  齊宣王高興了,說:《詩經(jīng)》說:‘別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測到!ぉふf的就是先生您這樣的人啊。我這樣做了,回頭再去想它,卻想不出是為什么。先生您說的這些,對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觸動啊!這種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說:(假如)有人報告大王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卻不能夠舉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鳥獸秋天新生細毛的末梢,卻看不到整車的柴草!敲矗笸跄嘈艈?

  (齊宣王)說:不相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獸,而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功德,卻是為什么呢?這樣看來,舉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氣的緣故;看不見整車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緣故;老百姓沒有受到保護,是不肯布 施恩德的緣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統(tǒng)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齊宣王)說:不肯干與不能干在表現(xiàn)上怎樣區(qū)別?

 。献樱┱f:(用胳膊)挾著泰山去跳過渤海,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確實是做不到。為長輩彎腰作揖,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統(tǒng)一天下,不屬于(用胳膊)挾泰山去跳過渤海這一類的事;大王不能統(tǒng)一天下,屬于對長輩彎腰作揖一類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進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進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統(tǒng)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轉(zhuǎn)動東西那么容易了!对娊(jīng)》說:‘(做國君的)給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樣,推廣到兄弟,進而治理好一家一國!ぉふf的就是把這樣的心推廣到他人身上罷了。所以,推廣恩德足以安撫四海百姓,不推廣恩德連妻子兒女都安撫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過別人的原因,沒別的,善于推廣他們的好行為罷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廣到禽獸身上,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好處,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稱,才能知道輕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長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這樣。大王,您請思量一下吧!

  還是您發(fā)動戰(zhàn)爭,使將士冒生命的危險,與各諸侯國結(jié)怨,這樣心里才痛快么?

  齊宣王說:不是的,我怎么會這樣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這辦法求得我最想要的東西罷了。

 。献樱┱f:您最想要的東西是什么,(我)可以聽聽嗎?

  齊宣王只是笑卻不說話。

 。献樱┱f:是因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夠吃呢?又輕又暖的衣服不夠穿呢?還是因為各種色彩不夠看呢?美妙的音樂不夠聽呢?左右受寵愛的人不夠用呢?(這些)您的大臣們都能充分地供給,難道大王真是為了這些嗎?

 。R宣王)說:不是,我不是為了這些。

  (孟子)說: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東西便可知道了:是想開拓疆土,使秦國、楚國來朝見,統(tǒng)治整個中原地區(qū),安撫四方的少數(shù)民族。(但是)以這樣的做法,去謀求這樣的理想,就像爬到樹上去抓魚一樣。

  齊宣王說:像(你說的)這么嚴重嗎?

 。献樱┱f:恐怕比這還嚴重。爬到樹上去抓魚,雖然抓不到魚,卻沒有什么后禍;假使用這樣的做法,去謀求這樣的理想,又盡心盡力地去干,結(jié)果必然有災禍。

  (齊宣王)說:(這是什么道理)可以讓我聽聽嗎?

  (孟子)說:(如果)鄒國和楚國打仗,那您認為誰勝呢?

 。R宣王)說:楚國會勝。

 。献樱┱f:那么,小國本來不可以與大國為敵,人少的國家本來不可以與人多的國家為敵,弱國本來不可以與強國為敵。天下的土地,縱橫各一千多里的(國家)有九個,齊國的土地總算起來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這與鄒國和楚國打仗有什么不同呢?還是回到根本上來吧。(如果)您現(xiàn)在發(fā)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當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來做官,種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來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貨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國那些憎恨他們君主的人都想跑來向您申訴。如果像這樣,誰還能抵擋您呢?

  齊宣王說:我糊涂,不能懂得這個道理。希望先生您幫助我(實現(xiàn))我的愿望。明確的指教我,我雖然不聰慧,請(讓我)試一試。

 。献樱┱f:沒有長久可以維持生活的產(chǎn)業(yè)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沒有固定的產(chǎn)業(yè),因而就沒有長久不變的心。如果沒有長久不變的善心,(就會)不服從約束、犯上作亂,沒有不做的了。等到(他們)犯了罪,隨后用刑法去處罰他們,這樣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愛的君主掌權(quán),卻可以做這種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規(guī)定老百姓的產(chǎn)業(yè),一定使他們上能贍養(yǎng)父母,下能養(yǎng)活妻子兒女;年成好時能豐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餓死。這樣之后督促他們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隨國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規(guī)定人民的產(chǎn)業(yè),上不能贍養(yǎng)父母,下不能養(yǎng)活妻子兒女,好年景也總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壞年景免不了要餓死。這樣,只把自己從死亡中救出來,恐怕還不夠,哪里還顧得上講求禮義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來呢?(給每家)五畝地的住宅,種上桑樹,(那么)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上絲織的衣服了;雞、小豬、狗、大豬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養(yǎng)繁殖的)時節(jié),七十歲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畝的田地,不要(因勞役)耽誤了農(nóng)時,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餓了;重視學校的教育,反復地用孝順父母,尊重兄長的道理叮嚀他們,頭發(fā)斑白的老人便不會再背著、頂著東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絲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餓受凍,如果這樣還不能統(tǒng)一天下,那是沒有的(事情)。

  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過孟子游說齊宣王提出放棄霸道,施行王道的經(jīng)過,比較系統(tǒng)地闡發(fā)了孟子的仁政主張。

  本文中的知識要點

  一、通假字

  1、無以,則王乎: 以 通 已 , 停止

  2、然則廢釁鐘與(本文有多處): 與 通 歟 , 語氣詞, 表疑問

  3、王說 :說 通 悅 , 高興

  4、為長者折枝:枝通肢,肢體(一說,折枝,就是折樹枝。)

  5、刑于寡妻: 刑 通 型 , 作榜樣

  6、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 通 矣 ,語氣詞,相當 了

  7、蓋亦反其本矣: 蓋 通 盍 , 何不 ;反 通 返 ,回、歸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 涂 通 途 , 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愬 通 訴 , 控訴、控告

  10、無不為已: 已 通 矣 ,語氣詞, 表示感嘆

  11、是罔民也 :罔 通 網(wǎng) ,張開羅網(wǎng)捕捉、陷害

  12、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頒 通 斑 ,頭發(fā)花白,常比喻老人

  二、古今異義

  1、吾何愛一牛 愛:吝嗇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以及:用來推及到

  3、至于兄弟 至于:推廣到

  4、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妻子:妻子和兒女

  5、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中國:指中原一帶

  6、然后從而刑之 從而:接著就

  三、詞類活用

  1、無以,則王乎 王(本文有多處):名詞作動詞,行王道,成王業(yè)(成就王業(yè),取得天下)

  2、保民而王 保:愛護,安撫

  3、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異:意動,對……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遠:形容詞作動詞,遠離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形容詞作名詞,視力

  6、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 老①:形容詞作動詞,尊敬,愛護 ; 老②:形容詞作名詞,老人

  7、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 幼①:形容詞作動詞,愛護 ;幼②:形容詞作名詞,幼兒,孩童

  8、刑于寡妻 刑:(通型)名詞作動詞,作榜樣

  9、為肥甘不足于口與 肥甘:形容詞作名詞,肥美的食物

  10、輕暖不足于體與 輕暖:形容詞作名詞,輕暖的衣服

  11、危士臣 危:使動,使……受到危害

  12、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欲:形容詞作名詞,想要的東西

  13朝秦楚 朝:使動,使……來朝見

  14、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 。盒稳菰~作名詞,小的國家 ;大:形容詞作名詞大的國家

  15、寡固不可以敵眾 寡:形容詞作名詞,人口稀少的國家 ;眾:形容詞作名詞,人口眾多的國家

  16、弱固不可以敵強 弱:形容詞作名詞,弱小的國家 ;強:形容詞作名詞,強大的國家

  17、以一服八 服:使動,使……降服

  18、然后從而刑之 刑:名詞作動詞,處罰

  19、是罔民也 罔:(通網(wǎng))名詞作動詞,張開羅網(wǎng)捕捉、陷害

  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名詞作動詞,穿

  21、樹之以桑 樹:名詞作動詞,種

  22、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聞:使動,使……聽到

  四、特殊句式

  判斷句

  1、是乃仁術(shù)也

  2、夫子之謂也

  3、是誠不能也

  4、是折枝之類也

  5、是罔民也

  被動句

  1、百姓之不見保 見:表示被動

  省略句

  1、有牽牛而過(于)堂下者

  2、將以(之)釁鐘

  3、將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明以(之)教我

  5、及(之)陷于罪

  6、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賓語前置

  1、臣未之聞也(臣未聞之也) 之

  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 之

  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 何

  4、牛何之(牛之何) 之

  5、然則一羽之不舉(然則不舉一羽) 之

  6、輿薪之不見 輿薪 見

  7、何以異 何以

  8、未之有也 之有

  狀語后置

  1、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

  2、構(gòu)怨于諸侯

  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4、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

  5、獨何與

  6、樹之以桑

  五、一詞多義

 、诺

  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談論)

  唯恐道途顯晦,不相通達,致負誠托,又乖懇愿(道路)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風尚)

  道芷陽間行(取道)

  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

 、浦

  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的)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詞,他)

  牛何之(往)

  臣聞之胡龁曰(助詞,無意義)

 、巧

  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

  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放)

  逝者如斯乎,不舍晝夜(停止)

  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建房)

 、日\

  然,誠有百姓者(的確)

  是誠何心也(真的)

  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真誠)

  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

  結(jié)構(gòu)層次

  本文是一篇談話記錄,齊宣王提問,孟子回答,問與答緊密相連,不容易看出層次。這里根據(jù)內(nèi)容,把課文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至王請度之),主要說齊宣王未實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

  這部分又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從開頭到則王乎),提出并明確話題,以問霸道開始,轉(zhuǎn)入說王道。齊宣王一見孟子,就迫不及待地問齊桓晉文稱霸的事,正說明他有稱霸的企圖。齊桓公、晉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前者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后者曾定亂扶周,破楚救宋,都是當時的霸主。因為他們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憑武力,因此被儒家稱為霸道,與王道相對立。所以問齊桓、晉文之事,等于問霸道之事,這對于崇尚王道的孟子來說,無異于劈頭一瓢冷水。而孟子以臣未之聞也一句,輕輕把話題岔開,轉(zhuǎn)而談論王道。

  第二層(從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遠庖廚也),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論點,肯定齊宣王能夠保民而王。在孟子看來,王天下的關鍵在于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張。然后再緊緊抓住齊宣王的不忍大做文章。在這里,孟子不是空泛的論述,而是抓住了齊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闡發(fā)。老百姓看到以羊易牛,以小易大,認為王是愛財;孟子則不同,他肯定王有不忍之心,只是沒有把為仁之事繼續(xù)擴展下去。這說明齊宣王已經(jīng)有了保民的基本條件,具備施行王道的基礎。同時也為下文論說宣王沒有實行王道,是不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筆。

  第三層(從王說到王請度之),剖析齊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首先,孟子以一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的結(jié)論。其次以挾太山以超北海和為長者折枝這組對照性比喻,進一步闡明不為和不能的區(qū)別。最后順其理勢,引經(jīng)據(jù)典,加以正面曉喻。說明王道并不難,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為齊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第二部分(抑王興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從反面論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齊宣王徹底改弦易轍,放棄霸道,實行王道。齊宣王不能實行王道,不是方法問題,而是一心要實行霸道。孟子先以興甲兵幾句,不直說霸道,卻列舉了霸道的種種害處,使齊宣王不得不說出吾何快于是,從而引導他說出大欲。笑而不言四字,寫出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閃閃,不那么理直氣壯的神態(tài),極盡傳神之妙。孟子明知齊宣王的大欲仍是霸業(yè),卻故意以口腹聲色之娛來揣度,形成文章的頓挫,然后道破其大欲乃是以力爭霸天下,點明齊宣王的大欲后,旋即以緣木求魚這個生動的比喻,徹底打碎了他的幻想,猶如當頭棒喝,使文勢如懸崖墜石,有千鈞之力。宣王不禁驚言:有這么嚴重嗎?孟子再步步進逼,以鄒與楚戰(zhàn)為喻,說明齊若與天下對抗,強弱不均之勢顯而易見,從而導出小不敵大、寡不敵眾、弱不敵強的結(jié)論,以使齊宣王徹底放棄霸道。霸道的危害既已講清,孟子再正面鋪寫行仁政王道的威力,就不能不令齊宣王怦然心動了。

  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進于是矣!狡,闡述施行王道的具體措施。經(jīng)過上文對王霸利弊的說明,齊宣王表示愿意就教,孟子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張:制民之產(chǎn)和謹庠序之教。使百姓有恒產(chǎn),足以飽身養(yǎng)家,然后再對他們施以禮義道德的教育。這一王道仁政模式,以排比句對稱說出,說王道制度,極言其利。只要做到這一點,老百姓歸附,猶如萬條江河歸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勢。全篇最后以一幅王道樂土的美好畫卷作結(jié)。

  寫作特點

  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頗能反映孟子散文結(jié)構(gòu)嚴謹、中心突出、論點明確、說理充分、感情激越、氣勢磅礴這些基本特色。本文是對話體議論文,孟子要在與齊宣王的對話中,使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張,他就必須揣摸對方的心理,誘使對方順著自己的思路來談話。因此本文在寫作上比較曲折委婉,層層深入,而且說理既邏輯嚴密,又注意形象生動。

 、儆鼗厍,層層深入,跌宕起伏。論述問題先從側(cè)面、遠處、外圍入手,逐漸引向主旨,形成了迂回曲折、波瀾起伏的論辯風格。本文意在宣揚王道,卻不直言王道,而以齊宣王問齊桓晉文之事發(fā)端。這個開頭既避免了平鋪直敘,使文章產(chǎn)生了頓挫之感,又使文章形成駁辯的局面,引出孟子的一段立場鮮明的談話。孟子的答語既表明了對霸道的態(tài)度,又機智委婉地把談話引向王道。但下文又不正面談王道,而以以羊易牛的事例肯定齊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備行王道的基本條件,借此打開話題,鼓起齊宣王行王道、施仁政的信心和興趣。接著又宕開一筆,先言百姓皆以王為愛,再為齊宣王辯解,使談話的氣氛趨向緩和,進入談話情境。再以牛羊何擇焉,詞鋒一轉(zhuǎn),為百姓辯解。齊宣王只好無可奈何地自我解嘲。然后孟子好言安慰,以免使齊宣王失去對王道的興趣。于是齊宣王贊孟子善察人心,悉心向孟子請教。這一段又打又拉,忽起忽落。百姓的揣度,宣王的辯解,孟子的分說,交錯間雜,曲折起伏,頗有意趣,最終把齊王對齊桓晉文之事的注意轉(zhuǎn)到對仁的注意上。孟子仍不直說自己的仁政學說,而是以一系列比喻,說明齊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為。要使齊王真正傾心王道,必須根除他心中以霸道得天下的大欲。對此,孟子明知齊宣王的大欲是什么,卻故意不直說,欲擒故縱,先說五種不足,才引出大欲。然后以緣木求魚和鄒與楚戰(zhàn),說明齊王之大欲的行不通和危害。至此,水到渠成,氣勢充沛地引出了自己的正面觀點。行文真是千回百轉(zhuǎn),搖曳生姿。

 、跉鈩莺迫,邏輯嚴謹。本文鋪張揚厲,縱橫恣肆,各段之間又聯(lián)系緊密,一氣呵成。孟子散文的氣勢源于他堅毅的人格,他對自己的主張,堅定不移的信念和廣博的學問,氣盛則言宜,所以談起話來理直氣壯,剛?cè)嵯酀,詞鋒犀利。但本文不僅波瀾起伏,氣勢磅礴,而且邏輯上十分嚴密,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表面上散漫無紀,實則始終圍繞保民而王這一中心論點,層次清晰地步步深入,由齊宣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礎,進而論述不行王道是不為,而非不能。不為王道是因其心存霸欲,所以又力論霸道的不可行及其危害。至此,孟子才展開仁政藍圖,令齊王心動目眩,迫切希望實行王道,于是孟子又向齊宣王說出了實行王道的具體措施。全文如滔滔江河,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③取譬設喻。孟子散文長于譬喻,本篇也是如此。如,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挾太山以超北海為長者折枝緣木求魚鄒人與楚人戰(zhàn)等等,非常生動而又言簡意賅地說明了道理。孟子這些比喻,并非實際存在的事物,而是憑空造說,帶有寓言性和夸張性,卻并不給人虛假之感,而是更顯道理之真,情事之實。

  此外,本文還在許多方面表現(xiàn)了孟子的論辯藝術(shù)和語言技巧。如以以羊易牛這種齊宣王親身經(jīng)歷的事情說服齊宣王,不僅有故事性,使文章更生動形象,而且也更有說服力,更易被齊宣王所接受。再如文中句式不斷變化,大量運用排比句式,而且單句和排比句交錯使用,既有引經(jīng)據(jù)典之句,更多明白淺顯之語,使全文筆勢靈活,文詞富贍。

  寫作技巧

  1、列舉多種例證:事例、設例、語例。

 。1)事例:以羊易牛

  說明齊宣王具備仁心,他看到?謶职l(fā)抖,無辜被宰,興起不忍之心。

  (2)語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齊宣王引用詩句稱贊孟子知道自己心意,并令他有所感悟。

  (3)設例: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說明齊宣王雖有仁心卻說不能行仁政,不是做不來,只是不肯做。

  (4)設例:為長者折枝。

  說明齊宣王“功不至于百姓”非“不能”,而是“不為”。

 。5)語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說明以身作則,可以推展到治理國家。

  2、采用生動的比喻,使道理具體化。

 。1)以“見輿薪”、“舉一羽”比喻保民。

  喻意是:保民是輕而易舉,力所能及的事。

  (2)“挾太山以超北!北扔鳌安豢赡堋钡氖拢盀殚L者折枝”比喻輕易可行的事。

  在文中用以比喻行仁政。

  3、用正反對比突出事理。

 。1)以對比手法指出推恩與不推恩的結(jié)果:

  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2)以“恩足以及禽獸”和“功不至于百姓”作對比,以表現(xiàn)齊宣王不行仁政的不合理。

  (3)以“挾太山”與“折枝”作對比,說明“不能”與“不為”的分別,從而指出宣王不行仁政,實“不為”而非“不能”。

  4、善用排比對偶,增強氣勢。

  排比: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

  對偶: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5、因勢利導,措辭委婉。抓住齊宣王的心理,不直斥其非。他根據(jù)對方的經(jīng)歷來設問,引導其思考,然后說明事理。

  6、層層遞進,論點明確!氨C穸酢保缓笾鸩浇庹f,借齊宣王“以羊易牛”一事肯定其有“不忍之心”;再從“恩及禽獸”推論到“恩及百姓”,只是“為”與“不為”的分別;最后解說“王天下”的道理。層次分明,由淺入深。

  7、類比推理。用近義事例來推論“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推斷出“百姓之見保,為不用恩焉”的結(jié)論,使齊宣王明白到他是不肯去施行仁政,而不是沒有能力去施行仁政。

  古今點評

  1、不忍之心以行不忍之政,所以保民也。“故推恩足以保四!保钦諔氨!弊帧O日f得推不忍之心一半,自“反其本”以下,又破齊王不能推之由,然后告以行不忍之政一半。章末1、“然而不王者”二句,直繳“保民而王”。(何焯《義門讀書記》卷五)

  2、其放之也,有萬斛之重;其攬之也,有千斤之力。忽縱忽擒,忽斷忽續(xù),忽離忽分,忽而細雨輕風,忽而翻江攪海,令讀者幾目眩耳聾,而作者實氣靜神安。 (趙承謨《孟子文評》)

  3、一篇凡八設喻,一時山海人物無不奔赴腕下,以供其取攜,可謂極行文之樂事矣。 (王介山《孟子讀法·附記》)

  4、篇中勾勒頓挫,千回百轉(zhuǎn),重波迭浪而又歸宿于此,有綱領,有血脈,有過峽,有筋節(jié),總在不使一直筆,不使一呆筆。讀者熟復于此,其于行文之道思過半矣。 (牛運震《孟子論文》)

  5、其行文層層放下,層層卷上,乍合乍離,是七篇中第一結(jié)構(gòu)也。 (楊大受《孟子講義切近錄》引文)

  作者簡介

  孟子(前372—前309),名軻。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學大師,后世將其與孔子并稱為“孔孟”,且稱其為“亞圣”。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他的老師是孔子之孫孔伋(子思)的門人。曾游歷齊、宋、滕、魏諸國,宣傳先王之道。不為采納,歸而與弟子講學著書,作《孟子》7篇。孟子維護并發(fā)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學說和“性善”論觀點,現(xiàn)將此學說稱為“孔孟之道”,他的理論對宋代影響很大。

【《齊桓晉文之事》文言文賞識】相關文章:

《齊桓晉文之事》教案10-03

齊桓晉文之事教學設計09-10

齊桓晉文之事教學設計08-18

齊桓晉文之事原文和翻譯08-02

《齊桓晉文之事》優(yōu)秀教學設計07-03

《齊桓晉文之事》優(yōu)秀導學案05-27

齊桓晉文之事原文、翻譯及賞析04-08

《齊桓晉文之事》教學教案(精選9篇)01-03

《齊桓晉文之事》教學設計(精選9篇)03-15

《齊桓晉文之事》教學設計(通用7篇)02-11